发现生命的螺旋

遗传物质的结构是怎样的?它是如何传递遗传信息的?生物体又是如何执行遗传指令合成生命物质的?从遗传学20世纪初诞生并走过50年的探索历程后,上述问题的解决就成为生命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。

20世纪50年代,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遗传的中心法则诞生了,前者为阐明DNA的复制、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以及遗传信息的储存和传递等机制提供了依据,后者揭示了遗传物质如何构建生命的规律。它们的诞生,标志着生命科学由此进入了分子水平的新阶段,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。

发动生物学革命的物理学家」阅读全部

奥地利物理学家、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E·薛定谔(1887-1961)是量子力学理论的创建人之一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薛定谔逃离了德国纳粹统治下的祖国,来到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。他经常到各高等学府举办讲座,内容并不局限于学术领域,更多的是具有科普性质的内容。其中,生命科学的系列讲座特别受听众欢迎。1944年,薛定谔把讲稿整理成一本不到100页的小册子《生命是什么──活细胞的物理学观》。书中,他预言了生命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正面临着重大的突破,生命科学的研究深度将从生命的表面现象和细胞的层次,深入到分子的水平。他还提出将物理学、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引进生命科学的研究之中。

探索DNA双螺旋结构的竞赛」阅读全部

50年代初,人们已普遍承认DNA是最重要的遗传物质,遗传信息就存储在DNA分子多核苷酸链上的4种碱基的特定序列上,进一步阐明其结构和功能已成为迫切的任务。这时,有三组科学家在进行DNA结构的研究,他们是: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鲍林,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R·富兰克林与M·威尔金斯,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的J·D·沃森与F·克里克。这是一场实力与智慧的科学竞赛。

L·C·鲍林(1901-1994)是美国著名化学家,1931年就将量子力学用于化学领域,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,这使他后来获得了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。1950年,他首先阐明并发现了氨基酸链的α螺旋状结构。此后,鲍林又投入了DNA结构的研究。他是最早认定DNA分子具有与氨基酸链类似的螺旋结构的科学家,而且研究的环境最优越,但他错误地认为DNA分子是由三股螺旋组成的,这使他误入歧途。

遗传信息是如何传递的」阅读全部

蛋白质是生命体的重要物质。在它的合成过程中,要接收来自DNA的遗传信息。但DNA是细胞核内的物质,而蛋白质却在细胞质中,DNA这样的生物大分子是不可随意穿越核膜进入细胞质的。细胞核内的遗传密码又是如何被带入到细胞质去的呢?1957年,克里克首次提出了蛋白质合成的“中心法则”,即遗传信息的走向是由DNA传递给RNA(核糖核酸),再由RNA传递给蛋白质。第二年,他又提出:RNA在把氨基酸携带到肽链进行生物合成的过程中,可能存在一种“受体”。根据这一设想,科学家们很快就在实验中发现这种“受体”是一种转运RNA(tRNA)。

1961年,法国分子生物学家莫诺(1910-1976)与法国生物化学家雅各布(1920- )合作提出了“信使核糖核酸”(mRNA)的概念,mRNA的作用是从DNA长链上转录所需要的遗传密码片段,成为合成蛋白质的模版。他们的设想也很快得到了证实。由于这一成果,莫诺与雅各布于196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。